血虚是中医的证,贫血是西医的病——二者不等同。中医是如何诊治血虚的呢?请读此文。
有病人面色萎*,头晕,乏力。自认为贫血,但血象检查却见血红蛋白正常。病人很疑惑,不贫血,为什么会有这些不适呢?从中医来分析,这是血虚证。
一、贫血和血虚不是一回事。
贫血立足西医,贫血的诊断,要有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异常,从血红蛋白值来判断。血虚则是立足中医,血红蛋白数值仅仅是血虚的一个参考指标。
中医所说的血虚,是指体内血液亏虚,脏腑失其濡养所表现的证候,是“证”的概念;
而西医所说的贫血,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低于正常的一种病理现象,是“病”的概念。
西医的贫血患者,在中医看来,只有一部分人表现为血虚;反之,血虚者经血常规检查,有部分人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并不低于正常。
我临床工作中常见有西医诊断为贫血的患者,用了补血药,疗效不佳——这是典型的以西医指标来指导中医的用药,以辨“病”来代替辨“证”,当然是南辕北辙。
从临床来看,贫血者即使经中医辨证为血虚,也还有心血虚、肝血虚和心脾血虚之分,治疗上相应有补心血、养肝血和健脾生血之别。可见,贫血与血虚只是部分重合或交叉关系,而决不能视为等同或相当。
另外,中药常用大枣、红糖、阿胶等来补血。从成分来分析,这些都不含铁元素,当然不能治贫血——这也间接地证明了中医的血虚不是西医的贫血。
二、血虚与贫血的区别
中医血虚证与现代医学的贫血有着很大的区别。血虚证与血红蛋白无直线相关性。临床所见,贫血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血虚证患病率。
血虚证不仅见于贫血,还可见于其他疾病,如冠心病、神经官能症、病*性心肌炎等等。
作为诊断贫血的血红蛋白量的标准,并不完全适合血虚证的诊断。
血虚证与贫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贫血常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贫血中以气血两虚为主要证型,其实质反映了气与血的关系。由于血虚,导致气虚,最终出现气血两虚。
二、血虚证的病因
一则,血的生成不足。如气虚不能生血;或脏腑功能减退,如脾失健运、胃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气,难以化生成血液;或来源不足,血液生化乏源。
二则,失血过多过快。新生之血来不及补充。
三则,久病不愈。慢性消耗性疾病容易耗损阴血,或劳神太过,亦会耗伤精血。
四则,药*损伤,亦会伤血。
三、血虚的症状
血虚的本质是血液不足或血液营养功能低下、脏腑组织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临床常见面色淡白或萎*、毛发不泽、唇舌爪甲淡白、头昏、视物昏花、心悸、健忘、失眠、乏力等虚弱症候。贫血的表现与血虚证类似。
四、血虚的病因与用方
中医认为:血的生成过程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尤以脾胃重要,但与心、肝、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心生血;肾藏精,精血互化,归精于肝而化血。
(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脾有生血和统血功能。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饮食经过胃的腐熟消化和脾的吸收转输后,生化气血精津,内营五脏六腑,外营四肢百骸。
前贤有谓:“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故治疗可遵循阳生阴长,气能生血的原则,以健脾益气、养营滋血为法。补血先补气,养血先养脾胃。临床常用两种方法:一则益气补血法,如当归补血汤、八珍汤;二则补血药与健脾益气药合用,如归脾汤、人参养荣汤、养真汤等。
(二)心生血
《内经》讲:“心主血脉”、“心生血,血生脾”,实质上是强调心火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心气不足,血脉亦弱;心阳不振,温煦失职,化血不足。因劳力过度,大病久病,或劳心太过,耗伤心血。
治疗顽固性的血虚证,可考虑从“心生血”论治。心阳虚或心气虚以温阳补火为主,兼补血生血;心血虚,伴有心之气阳不足,以补血、养心、健脾、益气为主,加用温阳补火之品,常能提高补血的效果。
(三)精血同源
肾为五脏六腑之根,为先天之本。肾藏真阴而寓元阳,为生命之根。所以说,血的生成离不开肾,肾是血液化生的源泉和动力。肾主藏精,为生血之源。肾精肾水是血液生成过程中“变化而赤”的物质基础;而肾阳则是“变化而赤”的根本动力。若肾精亏虚,精不化血,亦会导致血虚。
由肾虚引起的血虚证,治疗当滋肾补肾。如六味地*丸、左归饮等滋补肾阴,桂附地*丸、右归饮等补肾阳。
判断血虚证的治疗效果,一则根据患者自身症状的改善程度;二则舌脉之象的改善程度。不必查血。
由此说,血虚不是贫血。二者因中西医立足点的不同,在概念上、临床表现上、治疗上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推荐阅读:远离血虚
"阅读原文“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