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闻道图:木痴
时越七百多年,莆田盐场仍承载着历史余温和自然痕迹,盐工依旧延续先人制盐的智慧,用古法工艺为大家奉上舌尖不可或缺的味道。不过,这条辉煌的制盐之路,还能传承多久......
/小盐粒,点燃革命火/
天下百味盐为首,看似平淡无奇的盐,任何菜肴少了它都难说美味。在古代国家经济中,盐占据的关键地位,盐税是历朝历代的重要财*之一。
作为战略物资,它由国家专售,古代贩私盐是“掉脑袋”的买卖。
濒海之地,莆田产盐历史悠久。在唐代,莆田的盐场初具规模;到了宋代,制盐技法变得成熟。宋初,莆田涵江人陈应功改变传统“煮海为盐”的方法,独创“晒盐”法,至今沿用。
由于各个朝代皆贱价买盐,高价贩卖,盐民供役于官商,终岁劳苦却食不果腹。年,中共莆田地下*组织罢工会,领导盐民起来斗争。
星星之火燎原,年6月,盐场和平解放,获得新生;同年8月,全县解放,盐场工人一马当先,在古谯楼插上第一面代表解放的红旗。
年,五个盐业生产高级社合并,成立地方国营莆田盐场,一跃成为全省最大的传统人工天然海盐生产基地。
/五七农场,知青下乡/
李祖可(右二)在原宿舍门口回忆当年很多人不知道,盐场曾走出一位副部级领导人——李祖可。年,初到盐场时,他还是个风华正茂的技术工程师。暑往寒来,青丝染白发,追忆盐场的峥嵘岁月,不免感慨万千。
五七农场知青参加莆田盐场六十周年庆据了解,年到年,共有61名来自八闽大地的应届毕业生,陆续来到莆田盐场“五七”农场知青点。
知青与盐场老员工合影留念他们满怀壮志,挥别城市、泪别亲人来到莆田东峤的盐碱地,开始插队生涯,投入五七农场的建设中。
挖贮水沟懵懂青年一夜成长,除了繁重的农活,知青们还要挖沟修渠,翻土灌水,改良盐碱田地,与盐工们同甘共苦。
五七农场知青相聚莆田盐场头顶烈日,露天工作,日晒雨淋是他们的家常便饭;手推脚跑,工序繁多,制盐劳作过程十分艰苦,还要看老天脸色,最担心下雨天。
五七农场知青相聚莆田盐场盐场上辛勤劳作的知青男女,他们艰苦朴素、勤劳乐观,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改造盐场,续写莆田盐文化的历史。
/海盐极品,匠心打造/
一望无垠的雪白盐海,纵横交错的道渠,银光闪闪的盐田。
莆田海盐是海盐中的上品,纯天然、全手工、零添加;盐品净白细腻,口感回润甘甜,不易结冰块,富含人体所需的数十种微量元素。品质不仅全国同行称好,还曾出口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
近几年,莆田的“贡晶盐”多次获得殊荣,成为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会议、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指定用盐。
这些荣誉背后是无数普通盐工的默默坚守。制盐“晒干就行”,简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天文、海洋知识和历史价值。
旧时的制盐工具“七步走水”、“盐耙旋盐”、“小坨淋卤”...每一步工序都凝聚着古早盐工的智慧,莆田世代勤劳的盐民们守望着这片盐田。
他们取之自然,又不破坏自然,对自然有敬畏之心,遵循古法打造匠心好盐。
每年气温升高,太阳越*辣,盐工越忙碌。只有光照猛烈,晒出的盐品才最好;汗水是咸的,盐是甜的。
柯国辉看着一粒粒如水晶般的海盐,莆田盐场*委副书记柯国辉的心情十分复杂。
/尴尬处境,如何摆脱/
随着生产成本更低的湖盐、井矿盐、北方海盐冲击着福建海盐市场,莆田盐场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况。
上世纪90年代,老盐工们酝酿体制改革,但因为种种因素几度搁浅。
盐场老厂长与化工厂原厂长*鸿恩莆田盐场没有食盐定点生产许可证,无法直接销售,不能直面市场。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变今天的市场经济,但体制仍未改变。
生产的海盐并没有被省盐业公司承包,盐场反而成了省盐业公司的“二道仓库”,生产的海盐既不允许“内部消化”,也不能直接卖给上海、北京等地的经销商。
莆盐文化园总设计师陈工腌制盐虽然有放开*策,但莆田劳动力成本高,价格难以与外地的竞争,目前主要靠*府补贴,来贴补工人工资。
目前,盐场共有职工七百多人,退休职工三千多人;保留下来的盐田面积近10万公亩,年产优质海盐9万吨;年总产值约万元,上缴利税约万元。
盐场领导仍使用几十年前的办公桌但盐场的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仍差强人意,加上盐田保护难度加大,盐工老龄化、收入低,传统工艺面临失传危险,何谈发展?
/老盐场打造莆盐文化园/
李祖可、曾铁雄、张爱萍、林春连今年是盐场建成60周年,在秀屿区委、区*府的领导下,莆田盐场率先完成了区级国有企业改制。
莆田盐场充分挖掘“莆盐”文化,利用多平方米的石头厝旧仓库,向所有员工征集老物件,打造盐文化中心。
文化园外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刻着北宋文学家柳永创作《煮海歌》。柳永目睹了海边盐民的悲惨生活,写下此诗。
一句“鬻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译:煮海的盐民何等辛苦!怎样使国家富裕而人民又不贫穷?)至今引人深思。
文化园里面保存了上个世纪珍贵的制盐工具。
从前盐十分宝贵,需要民兵武装护运,文化园内的枪柜内没了枪,但那个年代对盐的重视可见一斑。
六十年代盐场还配备救火车,只不过救火车看着小巧,需要人推车,去救火。
当年,条件好的职工可以骑自行车到盐场,但一蹬就要2个多小时,经过盐场自行车上往往沾满盐粒,没几月自行车就锈迹斑斑。
大生产年代,维护生产秩序,盐场民兵训练必不可少。
你可知道这是什么?到文化园内逛逛就了然。
文化园内展示了盐晶体到成品盐的不同状态,游客可以了解莆田盐场文化,一步一步见证盐场恢弘的制盐史。
莆盐文化园填补市里盐文化旅游的空白,进一步提升莆田海盐的知名度,使更多的人了解莆田海盐。
大片滩涂上,一个个长方形的盐田,被条石砌成或滩泥筑成,像一块块明亮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灿烂的天际。
不舍昼夜的海滩博弈,沧海桑田的时空变迁,为莆田留下了星罗棋布的盐田、波折起伏的盐业革命、激情澎湃的知青岁月,执着地诉说着莆田盐业的辉煌。
站在盐场,时光,可以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