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昕也摄影报道
“这瓶汽水零糖、零脂肪,买这瓶。”上周末,市民苏晨在超市选购饮料时,把“零糖”食品作为优选。
随后,她来到调料区打算买瓶生抽。“这种减盐味极鲜,减盐30%,对身体更健康,建议你买这种酱油。”面对促销员的推荐,苏晨并不感兴趣。
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少糖、无糖食品成为消费一大风口,但在减盐食品方面,市场反响平平。
低糖食品随处见
低盐产品不常见
1月31日,记者走访我市多家商超了解到,低糖食品多种多样,而低盐产品少之又少。
在位于清池大道一商超内,零糖、零卡路里的汽水,不加蔗糖的饼干,无糖豆奶粉,零糖蛋糕比比皆是。相对于低盐食品而言,只有一款儿童鳕鱼肠和某品牌酱油在售。
低盐食品去哪了?年11月的一项调查显示,94%的中国城市消费者在过去6个月中曾试图减少盐的摄入量。但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很难见到低盐食品的身影。
记者登录某电商平台,搜索“低盐”关键词,“淘”到的品类的确不多。低盐、减盐酱油是低盐食品中的“扛把子”,其次是低盐黄油,而低盐火腿肠、虾条这类零食基本都是给宝宝食用的。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低盐食品是专供宠物食用的“口粮”。
“看到线下减盐食品挺少,想从网上买,毕竟足不出户可以买遍全国,没想到网上的低盐食品并不多,甚至一些低盐食品是猫粮。”注重养生的刘洁告诉记者,现在的零食、挂面、调味品等含盐量都挺高。相比低糖产品,低盐产品选择有限。
据了解,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启动的“三减三健”专项行动(“三减”指的是减盐、减油、减糖)中,减油、减糖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几乎人人都知道油炸食品要少吃,少糖、无糖食品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捧,而在减盐方面,市场效果大打折扣。
为啥“坐了冷板凳”
只因“够咸”成习惯
“其实减盐酱油很早就有,但我从来没买过。”苏晨说,一瓶毫升的普通生抽售价7元至9元,同等克重的减盐酱油需要12元至15元。“价格贵在其次,主要感觉买减盐酱油意义并不大,平时做菜少放点盐就可以了。”
“薄盐生抽、减盐酱油、低盐生抽的含盐量都低于普通生抽,但从销量来看,消费者的认可度并不高。”某超市调料区的促销员告诉记者。
记者走访发现,受饮食习惯的影响,很多人对低盐食品的兴趣并不高,消费者喜爱的美味大多“不差盐”。
比如,满口香脆的干脆面,每克含钠毫克;台式脆皮小香肠,每克含钠毫克;让人欲罢不能的螺蛳粉,每克含钠毫克……还有辣条、臭豆腐、无骨凤爪、卤味冷吃等红极一时的食品,都无一例外“够咸”。
“这一款香醇海盐香芋片是新品,卖得特别好,很多顾客来了点名要买这种口味的。”在新华路一家商超,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某品牌推出的海盐味香芋片一上市就赢得了不少回头客。
记者对比营养成分表发现,一般30克装的薯片含钠毫克,而这款海盐香芋片含纳超过克。“感觉这种更够味,更好吃。”一位购买该产品的市民说。
有研究表明,人可以几天不吃甜食,但绝对不可以一天不吃盐。盐所引发的“无意识进食”,成为生产企业赚钱的秘诀之一。而且,当很多人没有胃口的时候,就喜欢吃点咸的东西来刺激味蕾。
也正因如此,“够咸”食品牢牢把持着“舌尖上的C位”。智研咨询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我国休闲食品增速最快的前五大品类中,休闲卤制品、膨化食品、炒货占据了三个席位,而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盐田”。
三大原因难“出圈”
期待迎来“拐点”
众所周知,“无糖”概念已被很多消费者所认可,“零糖”“零卡”更是成为了食品袋上炙手可热的标签。
智研咨询报告显示,仅无糖饮料的市场规模就从年的16.6亿元增长至年的.8亿元,年增长率达到38.69%。而减盐食品的增长率远远低于预期。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减糖容易减盐难。首先,盐对口味的影响很大,没有盐,很多食品会很难吃,所以减盐难。其次,绝大部分人在饮食方面,对于口味的追求远远大于对健康的追求。最后,吃盐多的危害远不如吃糖多显著,往往要多年后才能显现出来,难以引起人们警觉。
虽然减盐食品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