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社区主要由华星村、金星村、南环村、大刘村的村民迁搬而成。现有3期8个苑,常住人口余人,流动人口人,是海盐最大的搬迁安置集聚区。其中,华星村和金星村占了大头,分别占了户和户。大量村民从农村搬入城市社区,由此也引发了光明社区治理的诸多问题。如何才能抓好社区管理与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武原街道和光明社区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破解城市新社区治理难题。如今,光明社区的环境大为改善,居民生活满意度有了大幅提升。近日,县传媒中心的记者和小编一起,利用近半个月时间,深入光明社区蹲点采访,探寻社区“蝶变”背后的故事。
“社区+行政村”创新管理机制
前段时间正是大豆丰收的季节,收获后秸秆的去向成了光明社区和金星村、华星村的工作人员最担心的问题。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居民会将收获后的大豆秸秆随意堆放在房前屋后或者随意丢弃。一大早,他们来到小区巡查路面,进行劝导。居民们答应给予配合。
“现在大家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提起居民态度的转变,光明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刘超说。
村民扔下农具变居民,一时间还难以摆脱农村的生活习惯,文明素养也有待提升。刘超坦言,“刚开始,社区毁绿种菜、乱扔乱放、乱停车等现象很常见。”几年来,为帮助居民民融入社区生活,改掉原来的生活习惯,社区没少动脑筋,但收效甚微,甚至还遭到了居民的反对。该如何破解这些治理难题呢?武原街道接到光明社区求助后,多次实地走访。街道干部发现,光明社区居民对“陌生”的社区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信任,倒是与原来村里的村干部感情深厚。
基层治理,要加好“乡情分”。今年年初,街道创新推出“社区+行政村”合署办公机制,让搬入人口最多的华星、金星两个村的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交叉任职,共同管理光明社区。其中,华星村村民委主任朱连萍兼任光明社区党支部书记,金星村村民委主任项燕凤兼任光明社区主任,原社区主任刘超担任光明社区党支部副书记。
原先只有7人的光明社区管理队伍,一下子壮大到20多人,大家一起上门走访宣传,督查卫生保洁,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机制,也让居民拥有更多的认同感。过去不少居民随意侵占小区公共绿地,种植各种蔬菜,社区屡禁不止。在村干部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下,今年年初社区投入70多万补种草坪后,再也没法生过毁绿种菜的现象。不仅如此,管理机制的调整让社区工作开展,更为便利。朱连萍说,她利用自己的“双重”身份与社区、街道进行沟通,为小区新增了多个车位,大大缓解停车难问题。小编感悟
“村民”到“居民”,一字之差的背后却有着大学问。村民的身份发生了改变,生活环境和基层的管理模式也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变。小编在采访中发现,通过理顺社区管理机制,打好“乡情牌”,不仅让社区居民有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归属感,也加快了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脚步。
“一张网”兜起民生大小事
家住光明社区牡丹苑的居民张红燕曾天天盼着“晴天”,不为别的,只因她家底层下大雨必遭水淹。张红燕说,水淹的“烦恼”自她年搬进小区持续了7年,多次向社区反映,却一直“无法根治”。
原来,光明景苑牡丹苑与百合苑的自建房建造时间早,其排涝系统管径偏小,且集水井太少,导致一下暴雨就容易积涝。张红燕说,当时确实很令人头疼,我们居民忧心,社区工作人员也很焦急。多亏姜主任的到来,今年台风来的时候,家中没遭殃,还能睡上安稳觉。今年以来,武原街道积极探索网格管理,将辖街道名工作人员下沉分配至3个片区11个网络大组68个网格中,依托网格长、网格员形成服务网,实现城市网格化管理。
同时,在网格管理的基础上,打造以党员为核心的“先锋小院”、“红色楼道长”,充分打通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和帮助解决问题的“最后一公里”。
张红燕口中的“姜主任”就是武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姜金凤。今年以来,她被任命为金星村、华星村、光明社区网格大组的组长。她上任后带着片区的20多名网格员挨家挨户走访居民,开展调研,搜集民意。水淹正是居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现场探勘姜金凤得知情况后,随即联系街道熟悉市政工程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帮助分析原因,邀请设计院专家前往现场查看,研究改造方案。今年5月,街道投入多万元,启动光明景苑小区排涝管网改造工程,解决了困扰居民们多年的水淹问题。
改造工程这几天,姜金凤又为居民们带来一个好消息。光明景苑人口集聚加快,“买菜难”问题日益突出。在她的协调下,街道决定在小区南门口东侧的空地建设一个平米的菜场。目前,项目已进入设计阶段,预计年初开工建设,在年投入使用。
姜金凤参与社区治理姜金凤说,成为一名网格组长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她带领网格员共同参与社区治理,解决居民的难处就是她的分内事。
小编了解到,截至目前,姜金凤所在的网格共收集到光明社区居民们反映的各类问题个,已解决问题个,切实发挥了网格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小编感悟
网格解民忧。网格化管理为干部和群众架起了服务的纽带,也有效破解了社区长期存在的瓶颈问题,“让难题不再难”。回想采访与体验,脑海中全是“网格员”忙碌的身影。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让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社区治理更具成效。
居民自觉参与社区治理
从村民到社区居民,周边的一切都变了。放下锄头镰刀的居民除了做家务,还能做什么呢?
今年52岁的居民金善珍主动找到社区,报名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成为了社区首批上岗的垃圾分类劝导员。
每天早晨6点,她跟着垃圾清运车,检查户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金善珍说:“看着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我的工作更有意义。”朱连萍说,金善珍为人和善,不仅自觉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志愿活动,也经常为有困难的村民“发声”。今年武原街道打造“先锋小院”红色阵地,金善珍就把自己的家变成了“先锋小院”,帮助村民疏导情绪、解决困难、化解矛盾。
自开设“先锋小院”后,晚饭过后,居民们都会自发来到金善珍家中拉家常,说说生活遇到的难题,讨论社区的变化,分享快乐。有居民找她反映家中下水管堵塞,金善珍联系社区请人修补;有居民拿着破损的衣服请她缝补,她取出缝纫机帮忙……如今,在金善珍这样热心居民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居民乐于参与社区治理,也对“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自治制度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同。每到傍晚,社区广场就会准时响起音乐声。居民们聚在一起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生活丰富精彩。正是有越来越多的“金善珍”的出现,居民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和谐,矛盾纠纷减少了。
小编感悟由原先环境较差,管理困难到如今环境优美、区容整洁、管理有序的城市新社区,光明社区的“蝶变”有目共睹,这离不开社区、行政村的努力,更离不开居民的积极参与。“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大家的事情大家办”,社区成为大家美好的家园。
环顾现在的光明社区,树木葱葱郁郁,地面绿草茵茵,车位规划合理,车辆停放有序,居民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美满的笑容……一幅人心不断凝聚、共同奔向美好生活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快来点亮小星星!
原标题:《融媒行动
海盐最大搬迁安置集聚区“蝶变”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