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18日,来自中央、省市县的多家媒体聚焦四川省屏山县,挖掘报道海盐助力屏山脱贫摘帽的扶贫故事和典型、宣传海盐在东西扶贫协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本次活动,县委宣传部邀请了人民网、浙江日报、嘉兴日报、嘉兴电视台、南湖晚报等多家中央、省、市媒体参加。各媒体记者与海盐县传媒中心的记者一起实地走访屏山各地,用笔和镜头记录屏山的发展变化和群众的脱贫致富生活。
▼
走进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
媒体采访团首先来到位于屏山经济开发区的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听取产业园区建设及纺织产业发展等情况。
据了解,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总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按全产业链规划,其中30万吨大化纤维、万锭纺纱、10亿米机织布及10万吨针织布、服装家纺及产业用纺织品。到年建成总产值超亿元、税收12亿元、就业3万人的纺织产业集群,打造成西南最大的现代纺织城。
其中,来自嘉兴的企业天之华在这里建设了万锭纺纱项目,车间内涡流纺纱机器正在高速运转,看到纺纱车间内的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作业,媒体记者纷纷上前攀谈交流。
“纺织企业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进展,这是‘山海协作’突破性成效最好的证明,这次实地过来采访真正感受到‘屏山所需,海盐所能’的精准举措,这是推动产业合作、产业扶贫的重要经验,充分调动了双方积极性,发挥帮扶地的优势,也提升受援地发展造血能力。”来自人民网的记者祝舒铭表示。
▼
走进茵红李主产区锦屏镇
媒体采访团还来到茵红李主产区锦屏镇,在途中,随处可见挂满茵红李的果树,村民们带着箩筐正忙碌有序地采摘。
作为屏山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县共种植茵红李12万亩。此前由于当地农业转型发展观念落后,导致茵红李果品差,严重滞销。
近两年,在海盐扶贫干部王金良的帮扶下,屏山茵红李从发展理念、农业政策、农技推广、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品牌营销等方面综合施策,并融入厚重农耕文化,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
眼下,茵红李已成为屏山的致富产业,价格也从每斤1.7元提高到3.5元以上,每亩增收1万元,全县果农比年增收1.5亿元以上,2余户种植茵红李的贫困户脱贫。
“在今天的采访中,看到了茵红李产业无论是生产端的控产提质,还是市场端的与时俱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了扶贫干部通过技术带来的切实改变,也看到了脱贫群众朴实而幸福的笑脸。时隔两年,第二次来屏山,也深刻感受到了东西扶贫为这个县带来的变化,优质项目纷至沓来,农户也都搬进了新楼房。”来自浙江日报的记者王雨红说。
▼
采访屏山县相关部门负责人
媒体记者也通过采访屏山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详细了解了两地从产业合作到劳务就业、从人才培育到教育医疗等全方位帮扶的协作模式,全面系统地了解海盐助力屏山脱贫摘帽取得胜利的重要成就。
大家纷纷表示,回去后要将海盐在东西扶贫协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传播出去,讲好海屏情缘的脱贫攻坚好故事。
据了解,年,海盐县与四川省屏山县结对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
自结对以来,按照“屏山所需、海盐所能”和“帮扶为基、共赢为本”的基本原则,海盐大力实施产业合作、劳务就业、人才培育、扶贫示范、教育医疗等扶贫协作,探索形成了两地“责任共担、优势共用、成果共享、发展共赢”的帮扶协作模式,有效助推了屏山县脱贫攻坚,为东西部扶贫协作贡献了海盐力量。
年2月18日,四川省政府批准屏山县脱贫摘帽。
全媒体记者:马卓仪
摄影:吾凯杰
原标题:《深入大山!中央省市县媒体集中探寻海盐助力屏山脱贫“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