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志感(永瑛)嘉蔬植我园,好鸟巢我树。树枯鸟警栖,园荒蔬委路。寒气肃山林,新芳飒然故。物理有固然,于何起欣恶。
禅写作背景
明代的僧侣继承了传统佛教的写作方式和策略,来抒写自己的宗教体验和世俗经验。这些僧人的写作,在体裁选择方面和风格上没有太多的创新。可是,时过境迁,明代佛教文学的情感内涵,却萌发了一些新的特质。
禅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僧人的担当意识比以前更为深切。明代僧人大多思想驳杂,亦儒亦释,甚至亦道。明代还是将儒学作为其主导思想,佛教的存在与发展不能避开儒家的影响。在佛教内部,由于世俗化的影响,除净土宗之外,佛教各派都已经衰落。
禅禅宗的棒喝机锋在数百年的流传中,早已失去其本来意义,成为不学无术者遮掩其浅薄的把戏,为有识者所深恶痛绝。禅宗大德呼吁由虚返实,在修行中增加信仰成分,反对纯务知解。禅宗一念顿悟、轻视知解的作风,在明代已经有了很大改变。禅门与教门的差别在缩小,这为禅教合一创造了条件。
禅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明代佛教的宗派情绪相对较弱,各派为维护宗风和学说宗旨而进行的论争较少。这是佛教各宗派平和地吸收、融汇各家宗旨的有利条件。明代许多高僧传承不清,不自标宗门而广泛、平等地研读各家学说,就是这一融合精神的鲜明体现。
禅作品欣赏
这首诗的题目为“山居志感”。全诗正是通过描写山林景色的变化,咏叹自然有其固定的规律,不必汲汲于此,而应顺心委运,喜忧无俱。首联两句写园林繁盛时的情景,草木丛生,百花争艳,鸟鸣自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句的关于景色的描绘,是为了彰显和衬托下文描写的萧瑟的景象。没有此两句的参照,下面的景色的萧瑟气息就兴发不出来,物变之理也无从谈起。
禅“树枯”几句诗与首联相比较。前文重在突出繁盛,此处重点描写萧瑟。随着季节更替的变化,时光的流失,昔日繁荣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树木枯*,嘉蔬的凋谢,鸟离园而警栖,菜蔬草木枯萎坠落路径。
禅树枯、鸟警、园荒、蔬委,独特的意象展现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全诗前几句正是把眼中物色放在时光流逝中去表现,通过一定物象的运用,重在勾画秋色的萧瑟冷寂。虽然此处用笔不多,但秋色秋意已清晰呈现出来。
禅全诗前半部分重点是写“山居”,没有山居,就不可能有眼前的这些景色。下文则是写“志感”,没有前文时光流转中不同景物的描绘,也就无从抒发自己的感触。正是有前文的衬托铺垫,诗人从中悟出,时间流转,季节更替,这是自然界的固有规律,不必为之感到悲伤,也不必为之欣悦。最好是不喜不惧,顺应自然。
禅禅宗就像披着天竺式袈裟的玄学,释门只是其表,老庄思想是其本质。禅宗思想,也是魏晋玄学的重现,受玄学的影响很深。在这首诗中,我们即可看到禅宗净心自明的理喻,又可看到玄学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禅宗与玄学在这里是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这首诗风格清淡,不加修饰,语言简练,写意闲雅,很富有诗情画意。全诗景与意合,是一首很有禅味的诗作。
禅大德高僧
永瑛,明代僧人。字含章,号石林、石林子,浙江海盐人。依止邑里天宁寺剃度为僧。擅长诗文。著有《石林集》。
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