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贫血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海南儋州古盐田传承千年的海盐日晒活态文化
TUhjnbcbe - 2023/9/8 21:15:00

海南儋州峨蔓古盐田的盐工劳作场景。新华社发柯人俊摄

新华社海口6月6日电(记者严钰景)海南西北部的儋州市峨蔓镇有一条长约五公里的玄武岩海岸。北部湾激荡的海浪日复一日地冲刷陆地,嶙峋的黑石像一道天然堤坝拦住汹涌的潮水,海水便从石缝里缓缓流入宽阔平坦的潮间带。

多年前,海南先民利用这一特殊地理结构在岸边滩涂上用黑石凿成盐池、盐槽,铺设成海岸盐田,开辟了日晒海盐的谋生之路。如今,峨蔓古盐田保护完整,晒盐技艺代代传承,盐田里盐工们劳作的身影也一如千百年前一样,古风犹存。

“峨蔓古盐田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是中国保存较完好的最后一批‘活态’原始日晒制盐的古盐场。”儋州市博物馆负责人*海兰介绍,文献记载儋州最早的产盐活动见于《新唐书·地理志》。

据传唐代天宝年间(公元年至年),一群福建籍盐工为避“安史之乱”渡海来琼至儋州峨蔓,一改“宿沙煮海”的传统“煮盐”技法,首创利用火山岩槽晒盐的独特工艺并流传至今。

海南儋州峨蔓古盐田的盐工劳作场景。新华社发柯人俊摄

峨蔓古盐田集中分布在盐丁、细沙、小迪和灵返四个自然村的海岸线附近,总面积约38.5万平方米。盐丁村盐田面积最大,约18.8万平方米,单个盐田面积15-平方米不等,均有直径约2-3米的盐池。盐田四周还分布着蓄卤池、石盐槽和盐房,一条始建于明代、长达0米的运盐古道至今仍在使用。

这些形态各异的盐池、大大小小的石盐槽,在深深浅浅的沙滩上星罗棋布,像是从大海深处踏浪而来,向陆地绵延着海的生命,润泽着与它相伴相生的人们。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煮海歌》中的诗句,道出古人用“刮泥淋卤”法析出海盐的技艺,这正是峨蔓古盐田传承至今的晒盐步骤。

“涨潮时海水流入盐池浸泡沙泥,退潮后用木耙将盐泥耙松、晒干。”盐丁村最年长的盐工、83岁的李景威介绍,制盐要选烈日当空时,晒干后的盐泥耙成一堆,放进铺有芦苇和稻草的过滤池里,用脚踏实,浇海水冲洗过滤,留下含盐量很高的饱和卤水,再把卤水倒在石盐槽上,经过半日风吹日晒,结晶后就变成了雪白的盐巴。

海南儋州峨蔓古盐田的盐工劳作场景。新华社发柯人俊摄

李景威13岁起跟随父亲学习古老晒盐技艺,70年的经验积累使他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操作步骤很多,做起来比看起来难。”至今仍在盐田里耕耘的李景威感慨地说,“盐也需要珍惜,跟米是一个道理,粒粒皆辛苦。”

制盐过程中,需随时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南儋州古盐田传承千年的海盐日晒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