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嘉兴市海盐县积极探索以村(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机制,促进多主体协同共治,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创新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突出*建引领
激发基层治理原动力
“社区红色代办员”为社区自主创业残疾居民办理老年证并将创业扶助*策资料送上门
书记领着社区队伍跑。高质量完成村(社)换届,选优配强“两委”班子,突出*组织负责人的选配,实现“一肩挑”全覆盖,年全县个村(社区),选举产生名村(社区)干部。
年通过村(社区)*组织书记领雁擂台、争先创优大比武、履职大比武、社区治理新秀、社区工作领*人才培养、社区工作拔尖人才遴选等载体,在基层*建、村域善治、居民自治、乡风文明、红色物业、乡村振兴等方面发力,在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方面提升,年累计参与人数余人次,切实提升了基层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支部引着社会组织建。开展“三同步五嵌入”工作,对新申请成立的社会组织,同步采集*员信息、同步推动组建*组织、同步指导*建工作写入章程。实行*建工作与社会组织的年检年报、等级评估、换届改选、购买服务、评先树优“五嵌入”,把*的工作融入管理和发展全过程。成功培育社会组织*支部16个、睦邻*支部(功能型*组织)个,形成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组织*建阵地网络。全县社会组织*员总数达余人,建立*支部41个,单建率达到92.7%,累计派驻*建工作指导员98名。
*员带着居民群众干。海盐县创新建立公职人员进社区担任楼道志愿者机制,全县1.2万名志愿者进楼包户,精准定位13个社区个小区个楼道,通过定期开展联系走访、收集居民意见建议、推动化解矛盾纠纷,架起*群“连心桥”。截至目前,已发动入户10余次,带头组织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平安巡逻等志愿服务5.8万人次。
打造治理载体
创新基层治理压舱石
社区“书法达人”为居民写春联
建设社区居民会客厅。根据《嘉兴市城乡社区“居民会客厅”建设的实施意见》与《城乡社区“居民会客厅”建设和服务规范》,统一建设位置和服务标识,设置前台受理区、办公服务区、休闲等待区、自助服务区等功能区域,推动社区去行*化和去办公化,进一步强化社区与居民互动融合。通过新建客厅标准化建、扩建客厅规范化建、改建客厅精准化建,累计完成24个会客厅建设,投入资金.1万元。
社区志愿者开展交通安全十字路口劝导工作
运行镇街社会工作站。目前海盐县实现社工站建设全覆盖,各社会工作站集综合服务窗口、参观展示、督导培训、社工服务、公共空间等功能于一体,开展困境儿童、困难家庭、失独家庭、社区矫正人员、信访对象、退役*人、社区居民、社工队伍等领域服务项目。9个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共开展63个子项目,服务对象两万余人次,培训余人次,培育社区服务队伍组织9个。年运营经费万元,另外县财*配套补助运营经费万元。
深化村社睦邻客厅。睦邻客厅是城乡社区支持型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在睦邻*支部的引导下,发挥组织培育、议事协商、微自治、微服务的功能作用。目前,共登记注册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年均议事余件,镇(街道)*协协商解决余件,培育孵化近家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居民志愿者骨干余人。
同时整合辖区卫生院、理发店、修理店及*府相关单位等资源,累计为辖区居民送去义诊、义剪、义卖等服务千余场次。通过链接公益资源,资助辖区内各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项目,仅武原街道年就打造了15个睦邻*建品牌项目。
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打造服务精准化
寒潮来临前夕,社区居民志愿者为地下水表穿上“防冻衣”
开展公益创投项目。自年开始,海盐县已连续6年开展社会公益创投活动,涵盖儿童、青少年、老年、妇女、残障人士、调解、司法矫正、社区营造等多个领域,累计投入.7万元资助个项目,受益人次,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服务居民的作用得到显现。
引入专业力量参与。实施“双社双百”矛调行动,发动名持有社工证或心理咨询证的专业人员建立百名社工库,进矛调中心解民忧;发动家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建立“盐和”社会组织服务队,进矛调中心送服务,累计接访案件件,协助案件件,化解案件件。
实施“社工+”服务,根据居民个性需求,以项目化形式,为居民提供扶贫帮困、心理安抚、暖巢陪伴、关系融合等专业服务,通过社工、社会组织将社区服务由“普惠式”向“专业化”转变。年,社会组织共开展服务活动余场次。
探路慈善资源共享。探索建立“1+9”的慈善精准帮扶体系,开展海盐困难群体致富增收计划,建立“1+3+X”的帮扶机制,运用“社工+慈善”公益联动模式,将传统慈善和现代公益相结合,培育特色慈善项目,培育创业致富能手,给更多困难家庭创造持续稳定的“源头活水”。3个实体基地年联动2家社会组织,帮扶户数户,帮扶收益万元。
来源:中国社区报
原标题:《嘉兴海盐: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