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据统计,由于高处坠落而导致的重大伤亡事故占所有事故的44%。导致这些事故的原因包括:不平稳的工作面,没有使用防坠落保护用品及人为失误。实践表明,使用安全护拦,合格的安全带,安全网,孔洞盖等安全措施都能有效避免坠落而引起的死亡或重伤事故。
一、高处作业定义分级
定义: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高处作业的分级按GB/T-《高处作业分级》的规定执行,分为四级:
A)一级高处作业:指高度在2米~5米(含2米)高处的作业。
B)二级高处作业:指高度在5米~15米(含5米)高处的作业。
C)三级高处作业:指高度在15米~30米(含15米)高处的作业。
D)特级高处作业:指高度在30米以上(含30米)高处的作业。
根据高处作业者工作时所处的部位不同,高处作业坠落事故可分为:
1、临边作业高处坠落事故;
2、洞口作业高处坠落事故;
3、攀登作业高处坠落事故;
4、悬空作业高处坠落事故;
5、操作平台作业高处坠落事故;
6、交叉作业高处坠落事故等。
二、高处的主要危险
1、人员从工作平台坠落下来
2、物体从工作平台上掉落下来
3、工作平台倒塌(尤其危险)
你认为一个人一旦坠落的反应有多快?
在0.3秒内,你将下降0.5米
在过0.3秒,你已经下落2米
在这0.6秒内,你的下落速度将达到20.3km/h,产生公斤的力。
一般人的平均反应时间是0.8秒
三、高处作业基本要求
1、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戴好安全帽,安全带和安全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2、安全带必须系挂在施工作业处上方的牢固构件上,不得系挂在有尖锐棱角的部位。安全带应高挂(系)低用,不得采用低于腰部水平的系挂方法。
3、作业前作业人员应仔细检查作业平台是否坚固、牢靠。安全措施是否落实。
4、高处作业与架空电线应保持不少于2.5米的安全距离。
5、高处作业严禁上下投掷工具、材料和杂物等,所用材料要堆放平稳,作业点下方设安全警戒区,要有明确警戒标志,并设专人监护。
6、高处作业与其它作业交叉进行时,必须按指定的路线上下,禁止上下垂直作业,若必须垂直进行作业时,须采取可靠的隔离措施。
7、高处作业人员应沿着通道、梯子上下,严禁沿着绳索、立杆或栏杆攀登。
四、严禁进行高处作业的情况
1、未办理高处作业票,严禁进行高处作业,抢险、救灾除外。
2、经医生诊断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病、癫痫病以及其他禁忌高处作业的人员。
3、六级以上大风和雷电、暴雨、大雾等气象条件下,不得进行露天高处作业。
4、非载人电梯、罐笼严禁乘人。
5、夜间照明光线不足或照明不足的厂房内。
6、40℃及以上高温、-20℃及以下寒冷环境下。
五、防止高处坠落事故要求
新的《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对防止高处坠落事故提出了11点要求:
1、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经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体检合格(体格检查至少每两年一次),凡不适宜高空作业的疾病者不得从事高空作业,防晕倒坠落。
2、正确使用安全带,安全带必须系在牢固物件上,防止脱落。在高处作业必须穿防滑鞋、设专人监护。高处作业不具备挂安全带的情况下,应使用防坠器或安全绳。
3、高处作业应设有合格、牢固的防护栏,防止作业人员失误或坐靠坠落。作业立足点面积要足够,跳板进行满铺及有效固定。
4、登高用的支撑架、脚手架材质合格,并装有防护栏杆、搭设牢固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使用中严禁超载,防止发生架体坍塌坠落,导致人员踏空或失稳坠落,使用吊篮悬挂机构的结构件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配重及可固定措施。
5、基坑(槽)临边应装设由钢管φ48mm×3.5mm(直径×管壁厚)搭设带中杆的防护栏杆,防护栏杆上除警示标示牌外不得拴挂任何物件,以防作业人员行走踏空坠落。作业层脚手架的脚手板应铺设严密、采用定型卡带进行固定。
6、洞口应装设盖板并盖实,表面刷*黑相间的安全警示线,以防人员行走踏空坠落,洞口盖板掀开后,应装设刚性防护栏杆,悬挂安全警示板,夜间应将洞口盖实并装设红灯警示,以防人员失足坠落。
7、登高作业应使用两端装有防滑套的合格的梯子,梯阶的距离不应大于40cm,并在距梯顶1m处设限高标志。使用单梯工作时,梯子与地面的斜角度为60°左右,梯子有人扶持,以防失稳坠落。
8、拆除工程必须制定安全防护措施、正确的拆除程序,不得颠倒,以防建(构)筑物倒塌坠落。
9、对强度不足的作业面(如石棉瓦、铁皮板、采光浪板、装饰板等),人员在作业时,必须采取加强措施,以防踏空坠落。
10、在5级及以上的大风以及暴雨、雷电、冰雹、大雾等恶劣天气,应停止露天高处作业。特殊情况下,确需在恶劣天气进行抢修时,应组织人员充分讨论必要的安全措施,经本单位分管生产的领导(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进行。
11、登高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并应取得合格证书方可上岗。
六、安全防护措施
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1、进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和扣好安全帽带
2、安全带系挂原则:高挂低用
正确使用安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