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与血的关系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故血为气之母。
气之所以能行血,因血能载气,若气不附藏于血中,则气将涣散不收而无所归。气附存于血中,血以载气并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不断得到营养补充,故血盛则气旺,血虚则气衰。
因此,气虚时间长了,必定会引起血虚。而且气运行血液无力,会引起血瘀。
血液的形成与先天肾精和后天精气有关。
后天精气与脾胃对水谷的运化作用密切相关。脾胃虚弱会导致人体无法吸收足够多的食物精华,难以生髓化血,以致血液化生无源,从而出现精气不足,血气不佳。
若经常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不能很好地生水谷精微,让气血来源不足,而导致血虚。
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依赖于体内元气和血液的作用,二者相互配合,身体才会得到滋养,才能正常运作。而长期思虑过度、劳倦过度,会导致气血消耗,并缺乏足够的时间重新生发和修复,血虚也就随之而来。
血液不但营养脏腑,也营养滋润肌肤,所谓内荣则外华。
体内的血液在脉中循行,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如果血液亏虚,则造成神气不足、面色苍白无光。
血虚者从外观看是没有血色的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指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倦怠乏力,脉细弱等。血虚则血不养目,易目干涩,或视物模糊;血不养筋,肢体易麻木;血少而不能充盈脉管,所以脉细弱。
血虚不等于贫血。贫血是西医概念,是通过检查发现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值以下的一种病症。而血虚是中医概念,是指人体之血略不足,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状态。血虚者不一定贫血,贫血者也不一定是血虚。
血虚体质宜常用的食物有:桂圆、红枣、猪肝、鸡肝、猪血、鸡蛋、黑木耳、桑椹、葡萄、花生等。
桂圆,也就是龙眼肉,有补血、益智、养心、安神的作用,对血虚体弱者的头晕失眠、健忘、心跳心慌等都有很好的功效。
猪肝,补益气血,养肝明目,对目昏、夜盲有很好的功效。
桑葚,俗称桑果,有很好的补血、安神功效,尤其是对失眠血虚者更适宜。
鸡蛋,具有养心补血,滋润,润燥的功效。水煮蛋营养流失最少,煎蛋虽味美,但营养吸收率不及煮鸡蛋。
血虚者调养要注意:久视伤血、久思耗血、久劳损血。
劳力过度易耗伤气血,时间久了则血亏气虚;劳心太过易暗耗阴血。血虚体质者不宜做汗蒸之类的,因为汗多容易于耗血伤津。
血虚之人平常生活要有规律,看手机、看电脑、看书时,不要久视过度,应劳逸结合。
锻炼宜采用低强度方式,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健身舞等运动,有利于养气、补气,增强气生血的功效。运动要适量,达到“形劳而不倦”的效果为宜。